其實這篇訪問,我幾個月前就看到
只是當時,這部電影連在台譯名稱都還沒出來,當然也就無法理解訪問中所講的東西
直到台譯名稱出來之後...結果換做自己一直喬不出時間去戲院觀賞電影
於是只得借助資源幫忙...
看完之後,我只有一些簡單感想如下:
*立即後悔當初沒有去影城觀賞
*攝影、配樂都是年度最佳(目前沒有之一),剪輯也優
*每個角色演出自然、情感豐沛,甚至已經不能算是表演
*劇本更不用說,《海邊的曼徹斯特》的編劇工會獎是輸得不冤 (在看這部之前,《海邊的曼徹斯特》曾是我心目中本年度最佳劇本)
人物刻劃完整,情節真摯、自然、細膩,對白富有詩意
*好想等二輪
*評分...可能會比La La Land高!
*長評晚些寫
*已經是今年個人年度最佳影片
以下是Pitchfork以電話訪問《月光》導演Barry Jenkins,關於其製作整部電影配樂及歌曲時的心路歷程及想法
原文參考:點這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Pitchfork(以下簡稱P): 你怎麼會決定要用Boris Gardiner的Every Nigger Is a Star作為電影的開場?
Barry Jenkins(以下簡稱B): 跟大多數人一樣,我第一次聽到這首歌,也是透過Kendrick的To Pimp a Butterfly。那時很多歌都已經選好,並加入劇本裡了,但這首歌沒有…,當時我們正要進行後製工作,於是我就想:應該來個強而有力的開場! 我始終希望,能在電影的開頭放入某些重要的訊息…因此自己有去一些部落格拜讀關於”Every Nigger Is a Star”的故事;它是來自於1970年代一部講述黑人剝削的電影…而我認為,這部電影所要傳達的東西:真實的生活景況,及那些值得去探究的人生…正好跟《月光》所代表的意義不謀而合。
我曾想過,不管那個給Kendrick提供採樣的人是誰,他在聽這首歌時,肯定也是感同身受的。這部電影,並不全然跟黑人生活有關係,比較像是去”了解”那些跟我們來自同樣社區的人們…這是因為,很少人會去拍一部這樣主題的電影。
P: 其中有一段歌詞「我們在太陽底下,找到一塊明亮的地方/在那裡的人…」
B: 「都可以盡情地愛!」沒錯。
P: 接下來我們聽到的是”Little’s Theme”…其實我很想找一個詞彙來形容這張極為優美的原聲配樂,但…其中似乎還摻了點驚悚的元素,你覺得這樣合適嗎?
B: 當然非常合適! 你要知道,《月光》是一部多重元素交織而成的電影,而其中有一項,是關於男子氣概、以及如何將這樣的自己投射到這個世界上…特別是對那些年輕的非裔男孩們來說,如何照自己所想地,將這樣的東西展現在這個世界上,很可能就是生與死的差別…所以我認為,是該加入一些危險的元素在其中,就像是那段毒販教導小男孩游泳時的配樂一樣,畫面雖然很美,但接著而來的,卻是一場暴風雨…我認為這樣的音樂,才能帶出那種驚慌、不安的感覺。
P: 你跟作曲家Nicholas Britell是怎麼製作出這些配樂的?
B: 一開始我們先把劇本擺一邊,接著Nick寄了一大堆他已經做好的配樂,全都是憑自己感覺做出來的;其中最先脫穎而出的就是”Little’s Theme”,這段配樂徹底吸引了我們... ”Little’s Theme”、 ”Chiron’s Theme”、 ”Black’s Theme”是Nick最先創作出來的配樂,而且是在只參考劇本的情況下…總之不管怎麼說,這一切都是福至心靈的結果…因此這些就成了我們最先採用的素材。
P: 但在此之前,你為何決定要採用原創的配樂,而不是原聲帶?
B: 我始終覺得,這部電影的配樂中一定要有弦樂的元素,而它確實相當美,我們甚至連測試都不用…其實大部分的場景音樂都已經可以寫入腳本中,但我並沒這麼做,而現在,我們終於有了配樂…
後製期間,我跟Nick就一邊看影片,一邊決定要在哪個時間、哪個場景中加入配樂,於是我們就把那三段主題配樂放進去,接著討論哪些部分需要加強,一切過程就是這麼順且自然。
其實在我們最一開始的時候,Nick就弄了一個播放清單,裡面包含了南方嘻哈及管弦室內樂,從UGK、8Ball & MJG、Outkast到巴哈、貝多芬、莫札特等。其實早在拍攝期間,我就想把這些東西融合在一起了;其中有一段莫札特的配樂,他在我寫劇本初稿時就已經寄過來了;後來,這也就成了小朋友們踢足球那一幕的開頭配樂。其實我一直都知道,這部電影要拍成甚麼樣子,可是唯一的不確定因素就是:我該如何把它給具體地呈現出來。而製作過程中最好玩的部分,莫過於我們開始把弦樂給扭曲、弄碎。
第一次遇見Nick時,他根本沒聽過什麼把音樂” 扭曲”、”弄碎”,因此我還要解釋一遍。你也知道,一個在哈佛讀書的紐約人,怎麼可能會知道這些東西?
好吧,或許有可能,畢竟有誰真正了解呢? 但,我並沒有要去評斷任何在哈佛讀書,或從紐約過來的人。
P: 所以他有非常"驚訝”嗎?
B: 我不知道這句話是誰先說的…可能是我吧,但那些都是玩笑話而已…當時我好像說的是:「呃,其實我想做一首配樂,但是你不能去扭曲或弄碎它,可以嗎?」 然後Nick回:「恩…當然可以啊。」,然後他就把那份播放清單寄給我了。
接著我從中挑了幾首貝多芬跟莫札特的音樂,放入Final Cut Pro軟件中,並將它的速度給放慢了…大概四分之三吧,然後我說:「你知道嗎? 這聽起來還不差耶!」,Nick在聽了之後也說:「恩…雖然聽起來有點奇怪,但其實還不差,而且我可以把它弄得更好聽一點!」。整個製作過程期間,他對此鑽研的很深很深。例如,他有找到一些方法,能讓我們在保留原本音質的情況下,將音域調低八度…我們有點算是邊弄邊調整,並把音色相近的樂器演奏放在一起…這其實還挺好玩的。 然而有些音樂並沒有放進電影裡,因為我們…有時會玩得比較兇,其中有些低音的部分實在是…扯到不想講了。
P: 為什麼那些被”調”過的素材,對《月光》來說是適用的?
B: 在嘻哈歌曲中,有時你會因為步調過快而錯失一些東西,但我的意思並不是漏聽什麼歌詞,就像是…當有群貓經過你身旁時,你會慢下來聽聽牠們說了些什麼,那就算是一種情緒,一種類似於渴望的情緒…某些程度來說,這跟我們要透過《月光》傳達的東西是一樣的,尤其是關於”黑仔”嘗試著去表現<男子氣概>這個部分,當他逐漸放慢人生的腳步時,你們會看到他就只是坐在那邊…但當有人找他說話時,他其實…並不太能藏住深埋在心底的一切。所以…儘管那些被”調”過的音樂會吵到讓人家受不了,我還是會去聽,因為我就是想去融入、感受這些東西。正因如此,我現在就剛好在聽已經”調”好的Tame Impala作品,即使原版就已經屌到不行。
P: 所以“黑仔”聽了”變調版”的Classic Man…
B: 我覺得這個角色,所想做的是這一件事,但其實想做的卻是另一件事…當你在聽Classic Man的同時,你會覺得:「Jidenna真是酷到掉渣!」但其實,他並不是那麼地…”硬”,所以我想聽到的Jidenna歌曲,是可以感覺得出很”硬”的那種樣子,因此你就會想把這首歌”變調”。但當你越想嘗試變得更”硬”,其感性的部分也就表現的越明顯,這就是所謂”渴望”的情緒…有時它會在你接收到刺激時,趁機突破你的心理防線。我認為,只要你花點時間去聽一下這首歌,就會發現其實有些歌詞還挺…”感性”的,且非常能觸動內心。
P: 當”黑仔”從喬治亞州開回佛羅里達州時,Caetano Veloso的歌曲「Cucurrucucu Paloma」就出現了,接著我馬上發現,這跟Pedro Almodóvar的電影《悄悄告訴她》中所使用的是同一首歌,這其中有什麼用意嗎?
B: 其實,王家衛的電影《春光乍洩》也有使用這首歌,所以這更像是對這部電影的直接致敬,我們連在那個高速公路上開車的畫面都幾乎一模一樣。
還記得多年前我看了這部電影,這是第一部我會說「這完全就是一部酷兒電影!」的電影,甚至是我最早看過的幾部”有字幕”的電影之一。
《春光乍洩》講述在阿根廷生活的兩名亞洲男子,《月光》則是講述在邁阿密的自由城生活的兩名黑人,兩者雖然相隔一整個世界,但其中的人物經歷卻是一樣的,世界雖然很大,但同時它也很渺小。 我認為,這部電影帶給我的實在太多太多…但我其實只需要30秒的時間,來呈現這個世界的渺小。這首歌並沒有要帶出什麼特定的場景,但我希望,這至少能讓那些根本不認識Caetano Veloso的觀眾們,去看一下《月光》這部電影,就如同我在看《春光乍洩》時,從亞洲一路到阿根廷,並讓我發現了Caetano Veloso那樣。
或許,正因為Jidenna代表著強硬,所以從Classic Man及柔和、冷靜的Cucurrucucu Paloma之間的快速切換,也就代表了:兩種世界又將再次衝撞到一起。
P: 我其中一個同志朋友說:「有鑒於這次的選舉結果,身為直男的你,卻拍了《月光》這部讓人充滿希望的電影,或許也就顯示了:「其實人們也是能互相了解彼此的。」
B: 這確實他媽的很重要! 在這次選舉中,我有點像是:「不去談選舉…不去談選舉…不去談選舉…不去談選舉!」結果我還是要談到這個,幹! 你知道嗎? 我覺得有些人會認為…因為歐巴馬總統長得跟他們不一樣,所以他也就不了解他們的想法…這實在是他媽的大錯特錯啊! 這就像是整個社區都惡意地認為:因為這個人看起來跟我們不同,所以他就不會知道,對我來說真正重要的是甚麼東西...
其實,人類的本性並不是這樣,過去的歷史也告訴我們:這樣並不可行,但很遺憾的是,我們恐怕真的往後退了好大一步...但是,你他媽的能怎麼辦呢?
所以持續拍出這樣的電影,就是我會去做的事。
有機會的話,希望大家能去看看這部電影
並好好的思索一下,自己所想要成為的...到底是怎樣的自己?
留言列表